导师故事

长成一棵树——记我的导师周佩洋老师

发布日期:2022-09-09 点击量:

第四临床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王越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周老师的样子,那时我们刚从学校到达规培基地,我与同门的室友一起,略带紧张地来到导管室等待与研究生导师的第一次见面。我对他的最初印象,是考研复试后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一些他的学术成就和工作经历,那时候只觉得他年轻有为,看着网上展示的工作照片,便觉得他一定是一个严肃而睿智的人。他的工作很忙,只能在手术间歇抽出时间与我们见面。终于等到手术结束,他脱下厚重的铅衣和手术帽,后背已然被汗水浸湿,头发也乱糟糟的没有发型了。穿着一身手术衣的周老师,看起来十分高大挺拔。他笑着让我们坐下,并向我们表示欢迎并介绍了课题组的情况。或许是看出我们的紧张,周老师始终带着微笑,询问我们初到襄阳有没有什么困难,还主动和我们聊起他上学的经历,并鼓励我们在研究生三年珍惜时光,努力提升自己。记得那时老师说,希望我们这三年能在这个平台踏踏实实的学到有用的东西,而他也会尽力为我们创造最好的资源,希望我们能够这段学习经历成为一个跳板,向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努力。简短的交谈,让我没有了之前的焦虑和紧张,更多的是从心底的喜悦和对老师的敬佩。

老师和医生,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职业。他们影响着一个人最重要的两个领域的健康,一个是精神健康,另一个是身体健康。在中国,医生又被称为医师。从古至今,传统医学都是由医生亲手传授给徒弟。医师,不仅仅只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更是传承医术的老师。而作为一名医学生,在求学路上遇到好的老师,受益一定是终身的。周老师更是用他的一言一行指引我们成长成一名合格的医生。作为神经内科的带头人,周老师带领介入团队全年无休的坚守在手术室,抢救了一大批危重脑血管病患者。对于我们研究生在临床的工作,他对我们既严厉又细心。查房时,虽然总是害怕被周老师提问,但却也由衷的钦佩他的博学与严谨。他总是鞭策我们,要像真的住在医院一样成为一名真正的“住院”医师,才能脚踏实地的学到真本领。而在我们真正开始单独值班时,他又是最为小心,最为我们着想的人。遇到复杂的病人,他不仅会带领我们一起查房,还会仔细查看,指导开立医嘱。每一个手术病人,术前和术后的用药他都会亲自核对。在门诊上,经常遇到因为对身体状态过度紧张而引起神经官能症的病人,面对病人过分焦虑的情绪。周老师也会很耐心的一遍遍解释,有时还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患者共情,缓解病人的情绪。我们在他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精益求精,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有抱着一颗仁心,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图片包含 室内, 病房, 桌子, 房间描述已自动生成

除了在临床工作中对我们严格要求,在科研工作中,周老师也会对我们进行指导和帮助。对每一个学生的课题,他都认真的思考讨论,根据大家的兴趣点和能力不同分配不一样的任务。我们课题组的任自敬老师,也亲力亲为的带领我们做实验,对我们科研实验的开展科研能力培养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课题遇到难题无法推进时,周老师也会努力为我们排除困难,不断鼓励我们。他总是说,虽然科研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漫长过程,每一个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也会因为项目中标而激动不已,也会因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愁眉不展,而更多的是团结向上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周老师虽然很忙,但却对每一个学生都十分关心。记得有一年,因为疫情我和师姐没有回家过年。周老师便邀请我们一起去他家吃团年饭。课题组有人生病了,周老师也会带着我们一起去看望,让身在他乡的我们总是能感受到像家人一样的温暖。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导师,我脑海中首先想起的便是一个亭亭如盖的大树,既挺拔,又茂盛,每一个叶片都气昂昂的。他总是向上生长着,顶天立地的矗立在陡峭的崖边。而我们就像个被播撒在这片树林里的一株小苗,仰起头来看着他,想象着自己何时才能成长成像他一样高大。他用他的年轮告诉我们,本固而枝荣,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木。他又像是这树林中的笔挺的轴线,告诫着我们要正直,要向上才能成为一棵好树。我常在想,一个人在他迷茫不知前路方向时,能够遇上一个优秀的引路人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情。在我们漫长的医学之路上,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传授给我们多年来的学识、接人待物的智慧,我们仰望着他们的模样,在心里暗暗的想:以后我也会成为这样的医生吧。

三年研究生时光转瞬即逝,此刻我回忆起两年来发生的每一件事,落笔写下是无尽的感谢。谨以此文感谢我的导师周佩洋对我们的教诲与帮助。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影响另一朵云。愿我们也能像您一样,成长为一棵笔挺茂密的大树。

联系电话:0719-8878051 Email:yjsy@hbmu.edu.cn
版权所有:湖北省十堰市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院 邮编:(4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