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院 孙诚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人生在世,没有人生来便通晓事理,学识渊博。所谓成才,皆是在良师的正确引导下,接受不同阶段的教育后引发的顿悟启发。作为一名研究生,很荣幸在从医学生走向医生的道路上得到我的导师董红老师的尽心栽培,使我对医者有了更崇高的敬畏,也使我明确了人生规划,学会了该如何适应这个社会。
大学五年里,我的成绩并不突出,选择考研这条路也只是顺应了身边大部分人所做出的决定。在我对未来十分迷茫的时候却幸运的被学校录取,此时,我仍对一名出色的口腔医生的形象十分陌生。记得第一次与老师见面,您温柔的话语肯定了我考研路上作出的努力,同时也鞭策了我在未来的三年应不断学习,不可松懈。

初入临床,我和刚实习那会儿一样手忙脚乱,问诊时紧张的支支吾吾,简单的拿个器械也常闹得乒乒乓乓,病历书写得错误百出,以至于我常常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口腔医生。为了避免犯错,我开始逃避临床操作,这时是我的老师鼓励我,让我理清临床诊疗思路,摒弃杂念,专注工作。后来,我在操作中逐渐得心应手,但遇到疑难根管时却缺乏耐心,有时只专注于疏通根管,治疗牙齿,而缺乏与患者的沟通,忽略了患者的身体耐受能力。沉下心来,我观察到老师是如何待人处事,每天早起坐一小时公交,来到科室后面对满桌子的挂号单也不慌乱,有条不紊地治疗好每一位患者,经常一上午了身子也没离开过治疗椅。尽管如此,也做不到人人满意,由于慕名而来的患者量太多,常常有患者把诊室围得水泄不通,个别患者有时不顾叫号顺序,冲进诊室,要求先看。老师尽管在繁忙的诊疗中也愿意耐心与患者解释,并承诺会加班治疗完每一位患者,获得了大家的尊敬。鉴于此,我明白了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差距不只是业务水平,老师的贵重医德更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科研学习中,老师更是一丝不苟。白天忙碌完临床工作,回到家稍作休整便开始置身于文献阅读,经常看到有趣的前沿进展还会在第二天的工作中与我们交流,有时听到十分有意思的专业课还会立刻给我们分享视频链接。从医二三十载,作为学科的“领头羊”和学生们眼中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授,老师从来严于律己,学风严谨。日常工作中专门用笔记本记载每一位疑难患者的病情记录,亲自做好术后回访,经常在患者复诊时不用调出上次的就诊记录,一听名字一看相貌就能想起治的是哪颗牙,做的是哪一步处理。对待我的毕业课题,老师一贯严肃认真,积极为我联系实验仪器,申请实验经费,为我向临床带教老师申请实验时间,每周与我沟通课题进展,遇到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和我一起想办法解决,为我这个科研小白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生活中老师也和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喜欢花草,热爱生活。朋友圈中除了病例分享外常发的就是花草、瓜果、蔬菜。由于“粉丝”量庞大,老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休假时间来配合不同患者的复诊时间,对此她毫无怨言。加班过后,喝上一口热茶,双眼眺望远方舒缓一天的疲劳时,总会留意到窗外枝繁叶茂的芭蕉树,并为它喜人的长势发出惊叹。偶尔闲暇在家,也习惯早起,漫步在校园中感受清晨拂面的微风,看一眼池塘里活泼好动的鱼儿,披上一层朝阳灿烂的霞光,生活有时也应该慢下来。

感恩在我研究生初出茅庐时遇到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好老师,不嫌弃我的愚钝,带我从零开始,言传身教地教会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研究生三年,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皮毛已足够我终身受益,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希望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