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王琼)2022年2月,湖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群--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孟忠吉教授团队联合德国埃森大学医院陆蒙吉教授团队高水平研究成果在中科院一区两个国际权威期刊上先后发表。
一篇题为CCDC88A/GIV promotes HBVreplication and progeny secretion via enhancing endosomal trafficking andblocking autophagic degradation的文章发表在在国际权威期刊Autophagy(中科院一区,IF16.016)上。孟忠吉教授为通讯作者,陆蒙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我院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魏志强为第2作者,兰婷钰(2018级研究生)、贺昱霖、程彬、李瑞明、陈红霞、刘国华、江斌等共同参与研究,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为第一单位。该研究阐述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 HBV)在分泌过程中的囊泡转运新途径:HBsAg在内质网合成后,主要通过早期内体-晚期内体/多囊体途径运输,在HBsAg大量表达造成内质网应激的情况下也会利用自噬体-晚期内体/多囊体或自噬体-溶酶体作为补充途径;而核心颗粒在晚期胞体/多囊体表面,借助镶嵌在膜表面的HBsAg进入多囊体中;成熟的病毒颗粒通过多囊体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出去。图片摘要如下: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190023/
另一篇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promotes HBV production byenhancing use of the autophagosome/multivesicular body axis在国际权威期刊Hepatology(IF17.425)上发表。孟忠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我院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魏志强为第2作者,程彬、贺昱霖、兰婷钰(2018级研究生)、江斌等共同参与研究,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为第三单位。该研究阐述了HBV诱导的ER应激和自噬促进HBV复制和分泌的新机制。研究表明携带HBV组分的自噬体与晚期胞内体/多囊体融合,是HBV分泌的重要替补途径。图片摘要如下: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580902/
2022年3月,孟忠吉教授作为客座主编与德国Essen大学Mengji Lu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嘉教授以及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Anna D. Kosinska博士合作,完成Frontiers in immunology(2区,IF7.561)专刊《Targeting the Immune System toTrea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并以第1作者发表Editorial。本主题专刊收录14篇论文,反映了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专刊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research-topics/16915/targeting-the-immune-system-to-treat-hepatitis-b-virus-infection#articles
2022年6月4日,一篇题为MHBSt167-induced autophagypromot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EMT by activ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in L02cells的论文被Virology Journal(中科三区,IF4.107)正式接受。孟忠吉教授为通讯作者,曾少波为共同通讯作者,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程彬为第1作者、王琼(2019级研究生)为第2作者、魏志强、贺昱霖、李瑞明、刘国华等共同参与研究。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为第一单位。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团队由第一临床学院传染病教研室孟忠吉、生物医药研究院李蓓、病原微生物教研室李健、刘志新和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赵军教授等老师组成。该团队是“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群(公共卫生与健康)的学科骨干。其中孟忠吉教授团队骨干成员包括魏志强、贺昱霖、程彬、李瑞明,聚焦HBV持续感染的免疫机制与免疫/基因治疗研究。